N
新闻动态
ews
热点新闻
返回列表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拼技术的时代来临 新能源车企准备好了吗?
日期:2015-06-29来源:阅读:8517次
目前,缺乏标准、技术创新受阻、市场配套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困扰着部分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业界人士呼吁,应尽快出台充电设备国家标准,保障不同
品牌、型号的车辆与充电设备间互联互通;适度放开新能源汽车准入制度,推动创新企业出现加快技术革新;进一步优化试点城市地方配套政策,为新能源汽车推广
扫清障碍。
首先,应加快出台国家标准。以合肥市为例,国家标准缺失困扰着合肥当地政府和汽车企业推广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合肥目前充电设备型号繁多,其通信协议 有国家标准,但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相对宽泛,难以实现不同品牌、型号的车辆与充电设备之间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标准缺失阻碍当地电动客车推广。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戴兵说,电动客车在中短途客运市场有广阔应用空间,但目前还不能参与其中,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客车未能纳入 交通部门车辆等级评定目录,没有新能源客车等级评定标准,建议相关部委牵头,建立健全涉及电动车制造企业的产品准入、整车、电池、电机、充换电接口、安全 等一系列标准体系,保障新能源汽车在跨区域公共服务区域充电时,能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加快研究电池的安全标准;同时建议交通部门制定和修改相应标准,尽快 将新能源客车纳入目录。
其次,应扫除创新障碍,推动技术腾飞。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使用效果性价比以及安全可靠性未达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电池在极端天气或挤压碰撞 条件下可能导致电池寿命缩短以致损坏,甚至会发生着火、爆炸等事件。因而,一些专家建议应适度放宽新能源汽车准入制度加速技术创新。
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潘轶山表示,很多科研机构看好新能源汽车,也想像特斯拉一样开发新车,却因为没有汽车生产资质、只有挂靠在大 车企名下借用品牌资质或是把设计方案卖给大车企,这样大大降低了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热情,不利于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水平的提高。应仿效国外资本市场宽进 入、严监管和灵活融资制度,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第三,还需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配套体系建设。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较慢、消费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配套体系建设也在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比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较慢,充电基础设施企业和消费者相互观望的“鸡和蛋”困境难以被打破。
戴兵表示,传统车企依赖政府思想严重,指望政府出资建设,而国外一些车企例如特斯拉都是自己建设充电网络。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政策、土地、 规划以及各种利益主体的权益分配问题,整个程序走下来非常慢,建议把充电桩建设纳入到国家基础建设规范,同时可尝试将地方政府对于购车的补贴转变为对充电 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鼓励纯电动车技术创新
6月5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于7月10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指出,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 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但却对产品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最高车速要求是每小时达到100km以上, 续航里程达到100km以上。“规定”将最大程度上促进国内一些企业及资本进入正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鼓励高标准生产汽车,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去做新 能源,“规定”对整车的动力性要求和轻量化要求都做了严格的要求,显示出国家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
“规定”要求:车长小于或等于4米、续航里程在100km~150km范围内的电动车整备质量不能超过1吨,车长小于4米、续航里程在151km~200km范围内的电动车整备质量不能超过1.2吨。除此之外,规定还要求,新建企业需达到如下四个方面要求:
首先,该企业要在中国境内注册,具备与项目投资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
其次,要具有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 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第三,具有整车试制能力,具备完整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试制条件,包括车身及底盘制造、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整车装配等主要试制工艺和装备。
第四,自行试制同一型式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数量不少于15辆。提供的样车经过国家认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在符合汽车国家标准和电动汽车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在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整车轻量化、经济性等方面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此前,业内观点是国家对电动车产品要求是“续航里程80km,最高时速80km”,低速电动车企业欲借此机会洗白自己的身份,获得正规军的资格。但目 前看来,低速电动车企业尽管可以通过增加动力、提升效率,满足“双100”的标准,但要同时满足“国家电动车安全性、轻量化、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难度却相 当大。
新能源汽车拼技术才是正路
由于新能源汽车大门的打开,众多车企都不得不加以重视,但围绕着新能源汽车技术,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关键。尽管,新能源本身就具有着一定的技术含量,但 这样的替代能源过渡技术,还是最终要落位于产品的本质方面,所以,尽管企业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表现形式,但品牌基础所形成的技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才是 决定一款新车技术好与不好的根本。
在技术层面,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所改变的仅仅是传动的方式、而不是汽车的整体概念。以往在汽车中表现出来的豪华舒适、以及品质的耐久性等特质, 都不会随着形式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像宝马的豪华与舒适以及本田的耐久性技术特点,也都在他们各自的新能源车型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种技术变化的 情况下,必然会对重新认识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特征,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先了解哪些是可变革的技术、哪些又是持久不变的概念,这才是消费者更好认识新能 源汽车的前提。
涉及到新技术的竞争问题上,传统制造的技术表现力也都会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明确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所形成的技术优势,自然就很可能在新技术市 场得到发扬。像宝马的I8电动车,就是在很好地集成了传统车已有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技术转换,这不能不说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又一大特点;而对于中级车型的 代表,本田技术早已被世界所公认,本田现有车型是中级车改装最适合的候选车型,仅这一项来看,就足以说明了本田汽车在耐久性与基础技术上的极大优势。特别 是雅阁混动车型在北美市场的表现,甚至可以压倒丰田等大牌新能源汽车,所得到的口碑之好,也是众多车型所不能及的。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雅阁混动于 2016年引进国内的制造,自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国内汽车企业应对技术比拼准备好了吗?
至于国内推进新能源发展,现在可以说仍处在形式发展大于内容的阶段。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弯道超越、还是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打翻身仗, 这都仅仅体现在对新能源汽车的一厢情愿方面,这也是在没有外来竞争情况下所形成的制造能力。其实,就新技术的发展来讲,抢得先手与占领制高点固然重要,更 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新技术理念的打造,使自身品牌的建设日趋完善,这才是最终赢得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步骤。毕竟,新能源汽车制造留给市场的发展问题太多,像基 础设施、品牌完善以及消费者认同等等,这些都是亟待努力的方向。如果在这个时候,国内汽车不能够从新技术的形势与内容的结合入手发展新能源汽车,到头来依 然会在竞争层面落入下风。
在国内汽车企业应对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上,不仅需要解决新技术的为我所用问题、同样也需要逐步确立品牌完善品的大目标,这才是让自身融入新能源汽车制造 的关键。特别是,随着国内逐步开放进口新能源汽车的办法以及平行进口可能形成的进口车价格优势的情况下,这都无不使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越来越凸显。如果国内 企业意识不到这些竞争问题,甚至只满足于自顾自的发展,最终很可能会造成与现在汽车格局相似的各就各位现象。这就更需要国内汽车重新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 品牌与品质。
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论是政府的高调推进、还是国内企业的大幅度投入,这都只能代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相比之下,如果不考虑竞争问题的 话,也只能说国内汽车制造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处在知己不知彼的阶段,这是最不利于竞争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形式以及技术内容上,更 多的重视与完善已有车型的融合,这是新技术发展的关键。
各国车企发力新能源车技术研究
目前,全球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鏖战正酣。包括日美德在内的全球领先车企负责人认为,谁能够在清洁能源汽车领域抢占研发先机,谁就能占领未来的汽车市场。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携手本田汽车公司与美国电动汽车翘楚企业——特斯拉公司就研发新型燃料电池一事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丰田汽车公司负责人称,借助美国在这方面成熟的技术,丰田汽车公司会研发出续航能力更强且价格更加亲民的燃料电池。
相比之下,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也加大了对全电动汽车的生产投资力度。尽管其旗舰产品——聆风纯电动汽车销售曾一度出现低迷状态,但日产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会加大燃料电池研发力度,让更多的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得以大幅度提高。
据悉,继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之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也有望与德国宝马公司与美国特斯拉公司就电动汽车标准化充电系统研发一事展开磋商。而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愿意与竞争对手分享燃料电池某些领域的专利,以便为死气沉沉的电动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负责人斯蒂芬·布拉切认为,特斯拉与日本车企有关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合作可谓雄心勃勃,但前提是,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要非常强烈。如果市场对此类车型需求疲弱的话,燃料电池的研发进程也必然会放缓。
目前,在电动汽车燃料电池领域,只有宝马公司、丰田汽车公司、戴姆勒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与特斯拉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但相对于欧美车企来说,日本在燃料 电池的研发方面还略逊一筹。业内人士称,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成本较高,另一个则是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作为研发与生产依 托。
不过,许多业内人士也乐观地表示,低排放或者零排放汽车必将会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的宠儿,因为全球各国政府都相继出台了非常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种势头势必会引发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所需的大规模的投资。截至目前,日本国内七家主要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40亿美元。
就在日本车企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同时,日本国内一些对新能源汽车抱有成见的人士则认为,新能源汽车只不过是简单地把火电厂生产出的产品 ——电能转化为燃料。要想真正做到节能环保,政府应好好改造火电厂。此外,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续航能力有限也很难让市场对其有很高的青睐。
针对这种说法,日本多家车企负责人则表示,通过对燃料电池不断追加研发投入,电动车的续航能力会达到平均500km这样一个标准。同时,车企也会加大对充电桩的研发力度,让消费者能够像加油一样,方便、快捷地为新能源汽车蓄能。
日本媒体认为,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呈现购销两旺的势头。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成为了分时租赁公司的必选车型,而日本普通民众也纷纷响应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号召,购买并使用新能源汽车。随着燃料电池与充电设备技术瓶颈被车企逐个攻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车企为何组团开放新能源技术专利?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所有特斯拉公司持有的专利将无偿开放。随后,“技术丰田”也宣布向全球无偿提供 5,680项燃料电池技术专利的使用权。时隔一年,专利放开再度袭来。近日,福特汽车宣称将其手中上千项电动车专利和待审批专利对外界公开,但是有偿公 开。
从这三家企业公布的专利技术来看,无一例外,都与新能源汽车紧密相关。车企为何选择公开偏重于新能源车的技术专利?其正在目的何在?对整个新能源汽车 领域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IHS汽车事业部大中华区轻型车生产预测高级分析师马雁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苏晖、中国民族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 师曹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公开专利都偏重于新能源车技术?
特斯拉拥有203项电动车技术专利,加上280项仍在报批中的,共开放483项电动车技术专利。丰田分享的5,680项专利中,约1970项涉及燃料 电池堆技术、290项涉及高压氢罐技术、3350项燃油系统软件技术专利以及70项氢气生成和供应技术。福特公开的专利集中在电气化车辆技术领域(含纯电 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目前获批的有650项,另有1000项专利待审批。
在这繁多的数字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大公开,车企为何都偏重率先开放新能源车的相关技术,对新能源汽车领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苏晖首先表示,主要得益于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高度重视。车企还是想借政策之利来发展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市场的开拓不可能仅靠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来完成,需要整个产业联合努力,攻克难关。
马雁飞指出,车企之所以公开新能源车技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看到了新能源未来的发展大势。而对中国而言,新能源车的发展潜力尤为巨大。相比之下,传统 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已经成熟,动力总成、模块化平台等各大整车厂在前期都已有开发,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放开专利的影响反而不如新能源领域来得实惠。
技术公开会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什么影响?
马雁飞坦陈,企业越早公开技术,越能更快的形成一种风向标。新能源车最大的盈利点、难点就是电池,各电池厂商标准不一,政府难以介入到私营新能源汽车 市场。车企大范围公开技术表示其为环保和新能源市场也做出了贡献,成功打出一张感情牌。而且,放开技术专利或能对政府制定新能源相关标准起到提点作用。
不过,在新能源终端消费市场方面,马雁飞直言,目前技术公开的影响还仅停留在行业本身,技术没有投入到实体车上,消费者看不到摸不着,无法切身体会,短期内对整体消费环节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曹鹤则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需各国政府和各大车企一起将蛋糕做大。技术公开将有益于新能源形成产业规模,对整个新能源产业也会带来较正面的影响。
小结: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者无利不起早,做大以分食更多的市场蛋糕,是以上各家车企开放技术专利的初衷,之所以首选新能源,首先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 都是热点,潜力巨大;再者,较之传统汽车的成型技术,新能源产业在技术上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不过,即便一大批技术专利被公之于众,短期内对终端市场也 很难有较大影响,新能源车的市场化推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车企公开技术专利的目的何在?
数家车企竞相高调声明公开专利技术,这背后都隐藏着什么目的?
曹鹤表示,谁先公布谁就优先占据主导地位,最终还是有益于车企本身。但是从各家的战略安排来看,又有不同。
对于福特来说,专利公开可能是为了应对市场出现的不利因素,福特最近频繁爆出质量问题,此举像是一种弥补策略。
特斯拉于去年公开,当时特斯拉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公布技术专利是为了吸引想做电动车的企业入行,共同做大电动汽车市场,分散其面临的风险。此 外,特斯拉并不仅仅押宝在电动汽车上,其还兼营其它业务。“从实际情况看,特斯拉的战略发生了某种改变,并在谋划往其他产业发展。”曹鹤表示。
在马雁飞看来,特斯拉的技术公开与丰田、福特的公开有本质的区别。“特斯拉本就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企业,跟其他两家传统汽车厂商的背景、运营模 式和经营理念完全不同。”特斯拉的技术公开带有互联网模式,其今后主要的盈利点并不是卖车,而是在充电桩布网。共享其专利,帮助一些想做新能源汽车但是没 技术或者技术不好的企业,以此作为其后续的盈利增长点。
“车企公布的技术肯定是最新、最靠谱且注册成功的技术。”马雁飞表示,丰田、福特公开专利,一方面给其竞争对手造成压力。另一方面,也透漏出企业对未来新能源市场的一种期许,他们认为今后新能源市场肯定会发展起来。
小结:由于公司性质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做大市场的根本性目的之下,各家公布技术专利的车企又有自己具体的小心思。以互联网起家的特斯拉在汽车行 业的根基不稳,其开放技术专利是要拉进更多的参与者,共同抵抗市场风险,为后续的服务性赢利点铺路。丰田、福特更多的是在美化自己,通过技术共享震慑竞争 对手,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
公开技术专利之后,会不会改变车市格局?
对于此问题,曹鹤直截了当表示,专利公开后门槛降低,车市肯定会涌现一批潜在的新进入者。“专利公开后,之前做电池、电机的企业,或者一些想进入这个 行业的社会资本,可以借助这块跳板来进一步开发。”随着社会资本和非传统汽车制造业的进入,创造并引导消费需求,将促使新能源汽车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
马雁飞则指出,车市格局变动的主导权还在政府手中。今后,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推广比例仍是主因。当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猛增,也会调整新能源车企的产出规划。
特斯拉、丰田、福特公开技术专利,是不是给中国自主车企来带缩小差距的机会?
对此,曹鹤认为,客观上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技术专利公开会给新进入者带来一个更好的平台,但自主车企的主观努力仍是最重要的因素。
马雁飞表示,在新能源领域,所有车企都算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从目前市场运行的状态来看,自主车企在数量上已经占得优势,尤其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 数量已领先于国外很多车企。但是,特斯拉、丰田、福特公开的技术专利,仅仅是公布而已,“他们肯定不会公布核心技术细节,只是让对方知道我现在有什么,已 经做到哪一步了。”自主车企想要借鉴还是不可能,顶多就是知道了别人有什么。
小结:开放技术专利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能源产业中,但是否能在事实上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利好,还有待考证。毕竟,目前看来,各家车企还仅仅是宣布要公开专利,而具体会公开到什么程度、真正的核心技术细节会否包含在内仍是未知数。
总结: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国内市场重视的程度可谓越来越高。这种重视,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越来越多的推动、也有来自企业不断地投入、更有消费者的广泛关 注,虽然说,这些关注程度各有各的盘算,但对于新能源汽车形成大发展趋势,确实是意义非凡的。对于国内汽车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已经出现了全面重视的新局 面,这就使新车型的推出以及新技术的竞争越趋复杂。为此,无论是政策的变化以及开放的市场,都对车企所要比拼的技术形成了不小的考验。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搞 新能源绝不是重打鼓另开张这么简单,它更需要在现有制造基础上谋求发展,才是汽车技术比拼的根本。
首先,应加快出台国家标准。以合肥市为例,国家标准缺失困扰着合肥当地政府和汽车企业推广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合肥目前充电设备型号繁多,其通信协议 有国家标准,但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相对宽泛,难以实现不同品牌、型号的车辆与充电设备之间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标准缺失阻碍当地电动客车推广。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戴兵说,电动客车在中短途客运市场有广阔应用空间,但目前还不能参与其中,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客车未能纳入 交通部门车辆等级评定目录,没有新能源客车等级评定标准,建议相关部委牵头,建立健全涉及电动车制造企业的产品准入、整车、电池、电机、充换电接口、安全 等一系列标准体系,保障新能源汽车在跨区域公共服务区域充电时,能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加快研究电池的安全标准;同时建议交通部门制定和修改相应标准,尽快 将新能源客车纳入目录。
其次,应扫除创新障碍,推动技术腾飞。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使用效果性价比以及安全可靠性未达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电池在极端天气或挤压碰撞 条件下可能导致电池寿命缩短以致损坏,甚至会发生着火、爆炸等事件。因而,一些专家建议应适度放宽新能源汽车准入制度加速技术创新。
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潘轶山表示,很多科研机构看好新能源汽车,也想像特斯拉一样开发新车,却因为没有汽车生产资质、只有挂靠在大 车企名下借用品牌资质或是把设计方案卖给大车企,这样大大降低了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热情,不利于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水平的提高。应仿效国外资本市场宽进 入、严监管和灵活融资制度,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第三,还需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配套体系建设。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较慢、消费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配套体系建设也在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比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较慢,充电基础设施企业和消费者相互观望的“鸡和蛋”困境难以被打破。
戴兵表示,传统车企依赖政府思想严重,指望政府出资建设,而国外一些车企例如特斯拉都是自己建设充电网络。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政策、土地、 规划以及各种利益主体的权益分配问题,整个程序走下来非常慢,建议把充电桩建设纳入到国家基础建设规范,同时可尝试将地方政府对于购车的补贴转变为对充电 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鼓励纯电动车技术创新
6月5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于7月10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指出,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 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但却对产品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最高车速要求是每小时达到100km以上, 续航里程达到100km以上。“规定”将最大程度上促进国内一些企业及资本进入正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鼓励高标准生产汽车,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去做新 能源,“规定”对整车的动力性要求和轻量化要求都做了严格的要求,显示出国家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
“规定”要求:车长小于或等于4米、续航里程在100km~150km范围内的电动车整备质量不能超过1吨,车长小于4米、续航里程在151km~200km范围内的电动车整备质量不能超过1.2吨。除此之外,规定还要求,新建企业需达到如下四个方面要求:
首先,该企业要在中国境内注册,具备与项目投资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
其次,要具有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 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第三,具有整车试制能力,具备完整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试制条件,包括车身及底盘制造、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整车装配等主要试制工艺和装备。
第四,自行试制同一型式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数量不少于15辆。提供的样车经过国家认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在符合汽车国家标准和电动汽车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在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整车轻量化、经济性等方面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此前,业内观点是国家对电动车产品要求是“续航里程80km,最高时速80km”,低速电动车企业欲借此机会洗白自己的身份,获得正规军的资格。但目 前看来,低速电动车企业尽管可以通过增加动力、提升效率,满足“双100”的标准,但要同时满足“国家电动车安全性、轻量化、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难度却相 当大。
新能源汽车拼技术才是正路
由于新能源汽车大门的打开,众多车企都不得不加以重视,但围绕着新能源汽车技术,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关键。尽管,新能源本身就具有着一定的技术含量,但 这样的替代能源过渡技术,还是最终要落位于产品的本质方面,所以,尽管企业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表现形式,但品牌基础所形成的技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才是 决定一款新车技术好与不好的根本。
在技术层面,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所改变的仅仅是传动的方式、而不是汽车的整体概念。以往在汽车中表现出来的豪华舒适、以及品质的耐久性等特质, 都不会随着形式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像宝马的豪华与舒适以及本田的耐久性技术特点,也都在他们各自的新能源车型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种技术变化的 情况下,必然会对重新认识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特征,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先了解哪些是可变革的技术、哪些又是持久不变的概念,这才是消费者更好认识新能 源汽车的前提。
涉及到新技术的竞争问题上,传统制造的技术表现力也都会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明确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所形成的技术优势,自然就很可能在新技术市 场得到发扬。像宝马的I8电动车,就是在很好地集成了传统车已有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技术转换,这不能不说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又一大特点;而对于中级车型的 代表,本田技术早已被世界所公认,本田现有车型是中级车改装最适合的候选车型,仅这一项来看,就足以说明了本田汽车在耐久性与基础技术上的极大优势。特别 是雅阁混动车型在北美市场的表现,甚至可以压倒丰田等大牌新能源汽车,所得到的口碑之好,也是众多车型所不能及的。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雅阁混动于 2016年引进国内的制造,自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国内汽车企业应对技术比拼准备好了吗?
至于国内推进新能源发展,现在可以说仍处在形式发展大于内容的阶段。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弯道超越、还是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打翻身仗, 这都仅仅体现在对新能源汽车的一厢情愿方面,这也是在没有外来竞争情况下所形成的制造能力。其实,就新技术的发展来讲,抢得先手与占领制高点固然重要,更 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新技术理念的打造,使自身品牌的建设日趋完善,这才是最终赢得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步骤。毕竟,新能源汽车制造留给市场的发展问题太多,像基 础设施、品牌完善以及消费者认同等等,这些都是亟待努力的方向。如果在这个时候,国内汽车不能够从新技术的形势与内容的结合入手发展新能源汽车,到头来依 然会在竞争层面落入下风。
在国内汽车企业应对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上,不仅需要解决新技术的为我所用问题、同样也需要逐步确立品牌完善品的大目标,这才是让自身融入新能源汽车制造 的关键。特别是,随着国内逐步开放进口新能源汽车的办法以及平行进口可能形成的进口车价格优势的情况下,这都无不使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越来越凸显。如果国内 企业意识不到这些竞争问题,甚至只满足于自顾自的发展,最终很可能会造成与现在汽车格局相似的各就各位现象。这就更需要国内汽车重新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 品牌与品质。
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论是政府的高调推进、还是国内企业的大幅度投入,这都只能代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相比之下,如果不考虑竞争问题的 话,也只能说国内汽车制造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处在知己不知彼的阶段,这是最不利于竞争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形式以及技术内容上,更 多的重视与完善已有车型的融合,这是新技术发展的关键。
各国车企发力新能源车技术研究
目前,全球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鏖战正酣。包括日美德在内的全球领先车企负责人认为,谁能够在清洁能源汽车领域抢占研发先机,谁就能占领未来的汽车市场。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携手本田汽车公司与美国电动汽车翘楚企业——特斯拉公司就研发新型燃料电池一事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丰田汽车公司负责人称,借助美国在这方面成熟的技术,丰田汽车公司会研发出续航能力更强且价格更加亲民的燃料电池。
相比之下,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也加大了对全电动汽车的生产投资力度。尽管其旗舰产品——聆风纯电动汽车销售曾一度出现低迷状态,但日产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会加大燃料电池研发力度,让更多的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得以大幅度提高。
据悉,继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之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也有望与德国宝马公司与美国特斯拉公司就电动汽车标准化充电系统研发一事展开磋商。而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愿意与竞争对手分享燃料电池某些领域的专利,以便为死气沉沉的电动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负责人斯蒂芬·布拉切认为,特斯拉与日本车企有关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合作可谓雄心勃勃,但前提是,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要非常强烈。如果市场对此类车型需求疲弱的话,燃料电池的研发进程也必然会放缓。
目前,在电动汽车燃料电池领域,只有宝马公司、丰田汽车公司、戴姆勒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与特斯拉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但相对于欧美车企来说,日本在燃料 电池的研发方面还略逊一筹。业内人士称,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成本较高,另一个则是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作为研发与生产依 托。
不过,许多业内人士也乐观地表示,低排放或者零排放汽车必将会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的宠儿,因为全球各国政府都相继出台了非常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种势头势必会引发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所需的大规模的投资。截至目前,日本国内七家主要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40亿美元。
就在日本车企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同时,日本国内一些对新能源汽车抱有成见的人士则认为,新能源汽车只不过是简单地把火电厂生产出的产品 ——电能转化为燃料。要想真正做到节能环保,政府应好好改造火电厂。此外,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续航能力有限也很难让市场对其有很高的青睐。
针对这种说法,日本多家车企负责人则表示,通过对燃料电池不断追加研发投入,电动车的续航能力会达到平均500km这样一个标准。同时,车企也会加大对充电桩的研发力度,让消费者能够像加油一样,方便、快捷地为新能源汽车蓄能。
日本媒体认为,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呈现购销两旺的势头。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成为了分时租赁公司的必选车型,而日本普通民众也纷纷响应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号召,购买并使用新能源汽车。随着燃料电池与充电设备技术瓶颈被车企逐个攻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车企为何组团开放新能源技术专利?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所有特斯拉公司持有的专利将无偿开放。随后,“技术丰田”也宣布向全球无偿提供 5,680项燃料电池技术专利的使用权。时隔一年,专利放开再度袭来。近日,福特汽车宣称将其手中上千项电动车专利和待审批专利对外界公开,但是有偿公 开。
从这三家企业公布的专利技术来看,无一例外,都与新能源汽车紧密相关。车企为何选择公开偏重于新能源车的技术专利?其正在目的何在?对整个新能源汽车 领域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IHS汽车事业部大中华区轻型车生产预测高级分析师马雁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苏晖、中国民族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 师曹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公开专利都偏重于新能源车技术?
特斯拉拥有203项电动车技术专利,加上280项仍在报批中的,共开放483项电动车技术专利。丰田分享的5,680项专利中,约1970项涉及燃料 电池堆技术、290项涉及高压氢罐技术、3350项燃油系统软件技术专利以及70项氢气生成和供应技术。福特公开的专利集中在电气化车辆技术领域(含纯电 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目前获批的有650项,另有1000项专利待审批。
在这繁多的数字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大公开,车企为何都偏重率先开放新能源车的相关技术,对新能源汽车领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苏晖首先表示,主要得益于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高度重视。车企还是想借政策之利来发展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市场的开拓不可能仅靠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来完成,需要整个产业联合努力,攻克难关。
马雁飞指出,车企之所以公开新能源车技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看到了新能源未来的发展大势。而对中国而言,新能源车的发展潜力尤为巨大。相比之下,传统 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已经成熟,动力总成、模块化平台等各大整车厂在前期都已有开发,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放开专利的影响反而不如新能源领域来得实惠。
技术公开会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什么影响?
马雁飞坦陈,企业越早公开技术,越能更快的形成一种风向标。新能源车最大的盈利点、难点就是电池,各电池厂商标准不一,政府难以介入到私营新能源汽车 市场。车企大范围公开技术表示其为环保和新能源市场也做出了贡献,成功打出一张感情牌。而且,放开技术专利或能对政府制定新能源相关标准起到提点作用。
不过,在新能源终端消费市场方面,马雁飞直言,目前技术公开的影响还仅停留在行业本身,技术没有投入到实体车上,消费者看不到摸不着,无法切身体会,短期内对整体消费环节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曹鹤则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需各国政府和各大车企一起将蛋糕做大。技术公开将有益于新能源形成产业规模,对整个新能源产业也会带来较正面的影响。
小结: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者无利不起早,做大以分食更多的市场蛋糕,是以上各家车企开放技术专利的初衷,之所以首选新能源,首先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 都是热点,潜力巨大;再者,较之传统汽车的成型技术,新能源产业在技术上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不过,即便一大批技术专利被公之于众,短期内对终端市场也 很难有较大影响,新能源车的市场化推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车企公开技术专利的目的何在?
数家车企竞相高调声明公开专利技术,这背后都隐藏着什么目的?
曹鹤表示,谁先公布谁就优先占据主导地位,最终还是有益于车企本身。但是从各家的战略安排来看,又有不同。
对于福特来说,专利公开可能是为了应对市场出现的不利因素,福特最近频繁爆出质量问题,此举像是一种弥补策略。
特斯拉于去年公开,当时特斯拉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公布技术专利是为了吸引想做电动车的企业入行,共同做大电动汽车市场,分散其面临的风险。此 外,特斯拉并不仅仅押宝在电动汽车上,其还兼营其它业务。“从实际情况看,特斯拉的战略发生了某种改变,并在谋划往其他产业发展。”曹鹤表示。
在马雁飞看来,特斯拉的技术公开与丰田、福特的公开有本质的区别。“特斯拉本就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企业,跟其他两家传统汽车厂商的背景、运营模 式和经营理念完全不同。”特斯拉的技术公开带有互联网模式,其今后主要的盈利点并不是卖车,而是在充电桩布网。共享其专利,帮助一些想做新能源汽车但是没 技术或者技术不好的企业,以此作为其后续的盈利增长点。
“车企公布的技术肯定是最新、最靠谱且注册成功的技术。”马雁飞表示,丰田、福特公开专利,一方面给其竞争对手造成压力。另一方面,也透漏出企业对未来新能源市场的一种期许,他们认为今后新能源市场肯定会发展起来。
小结:由于公司性质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做大市场的根本性目的之下,各家公布技术专利的车企又有自己具体的小心思。以互联网起家的特斯拉在汽车行 业的根基不稳,其开放技术专利是要拉进更多的参与者,共同抵抗市场风险,为后续的服务性赢利点铺路。丰田、福特更多的是在美化自己,通过技术共享震慑竞争 对手,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
公开技术专利之后,会不会改变车市格局?
对于此问题,曹鹤直截了当表示,专利公开后门槛降低,车市肯定会涌现一批潜在的新进入者。“专利公开后,之前做电池、电机的企业,或者一些想进入这个 行业的社会资本,可以借助这块跳板来进一步开发。”随着社会资本和非传统汽车制造业的进入,创造并引导消费需求,将促使新能源汽车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
马雁飞则指出,车市格局变动的主导权还在政府手中。今后,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推广比例仍是主因。当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猛增,也会调整新能源车企的产出规划。
特斯拉、丰田、福特公开技术专利,是不是给中国自主车企来带缩小差距的机会?
对此,曹鹤认为,客观上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技术专利公开会给新进入者带来一个更好的平台,但自主车企的主观努力仍是最重要的因素。
马雁飞表示,在新能源领域,所有车企都算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从目前市场运行的状态来看,自主车企在数量上已经占得优势,尤其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 数量已领先于国外很多车企。但是,特斯拉、丰田、福特公开的技术专利,仅仅是公布而已,“他们肯定不会公布核心技术细节,只是让对方知道我现在有什么,已 经做到哪一步了。”自主车企想要借鉴还是不可能,顶多就是知道了别人有什么。
小结:开放技术专利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能源产业中,但是否能在事实上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利好,还有待考证。毕竟,目前看来,各家车企还仅仅是宣布要公开专利,而具体会公开到什么程度、真正的核心技术细节会否包含在内仍是未知数。
总结: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国内市场重视的程度可谓越来越高。这种重视,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越来越多的推动、也有来自企业不断地投入、更有消费者的广泛关 注,虽然说,这些关注程度各有各的盘算,但对于新能源汽车形成大发展趋势,确实是意义非凡的。对于国内汽车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已经出现了全面重视的新局 面,这就使新车型的推出以及新技术的竞争越趋复杂。为此,无论是政策的变化以及开放的市场,都对车企所要比拼的技术形成了不小的考验。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搞 新能源绝不是重打鼓另开张这么简单,它更需要在现有制造基础上谋求发展,才是汽车技术比拼的根本。